李德仁珍藏的中学时期成绩单
120年多前,泰州姜堰人李贞发写下了80字的《李氏家训》:“爱我中华、兴我家邦、少小勤学、车胤孙康……”,要求李氏后人诗礼传家、德才报国、勤学苦读、奉献社会。
李氏子孙耳濡目染家风家训,不断完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,成就了李德仁、李德毅、李德群“一门三院士”。
李德仁的弟弟李德毅是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;他们的堂弟李德群是材料成形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李家三院士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,但都毅然回国,怀着“德才报国”的家国情怀,为后辈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典范。
如今,享誉全球的李德仁院士,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更是为传奇的“一门三院士”故事,添上了厚重的一笔。
1957年高考后,李德仁被“分配”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武汉测绘学院(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前身)。
李德仁与妻子合影
1978年,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。已经39岁的李德仁,如愿成为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。
研究生毕业后,李德仁留校任教,随后赴德国进修,在波恩大学,他提出的“选权迭代法”被国际测绘界称为“李德仁方法”。在斯图加特大学,只用两年半时间,便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,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史上的百年难题。
回国服务祖国
李德仁和部分团队成员
是什么力量,支撑李德仁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?他在此前接受采访时,多次提到汶川地震对他的触动。
当时,我国只有3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,而且数量很少,无法第一时间“看清”汶川的情况,李德仁只能在全世界找朋友要卫星数据。直到第三天,才等来了意大利科学的相关数据。
“国家最需要的时候,我们遥感人没能顶上!”因为这个巨大的遗憾,李德仁作为牵头人向国家提出“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”的建议。而后,李德仁共同主持相关国家专项的顶层设计,带领团队攻克了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系列瓶颈问题,大幅提高了我国卫星遥感影像精度。
这些年来,从支持青藏铁路测量到参与汶川抗震救灾,从北京奥运会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,从协助农林部门摸清家底到利用夜光遥感分析经济情况,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助力城市智慧交通……李德仁和他的团队,一直忙碌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
今年,李德仁院士已经快满85岁,他还在为一个“大项目”操劳着——计划发射200颗卫星的“东方慧眼”星座项目。去年4月24日,“东方慧眼”智能遥感星座项目在武汉大学宣布正式启动。
李德仁介绍“东方慧眼”项目
“以前的卫星要么‘拍照’功能强大,要么可以导航,要么用于通讯,而我们的卫星将这些功能集合在一起,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十分全能。”团队成员赵泉博士说,它甚至能上传安装新的APP,实现应用功能更新。
李德仁畅想,“东方慧眼”星座将来会以非常低的价格来为全社会服务,几乎每个人的头顶上就有一颗“东方慧眼”星座的卫星,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机“调用”头顶的卫星,3到5分钟内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,实现大众“玩微信”向大众“玩卫星”的时代转变。
◆来源:央视新闻 极目新闻
版权声明:【微泰州所使用的文章、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。公告、通知、招聘类内容信息以来源网站为准。】